【直报网11月18日讯】(深圳特区报)在过去的半年中,几部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接连公映,而票房成绩却落差极大。最近一段时间公映的《心迷宫》票房已过千万;10月23日公映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票房不足百万;10月30日,贾樟柯的新作《山河故人》以压轴形式登场,截止到目前,票房超3000万,已经创下他个人的内地公映票房纪录,但是在进口新片的压力下,排片量大幅下跌至不足3%。 在国产动画片、都市爱情片都能找到与市场“契合点”之后,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却仍然找不到“北”。现实主义电影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并不受青睐。一部作品一旦戴上“现实主义”的大高帽,基本就宣判了商业上的死刑。这与现实主义电影常常于各类电影节上屡获奖项的状况构成奇诡的对比。观众不爱看,市场不待见,投资人不敢投,就算是诸如《白日焰火》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影片也没出现票房井喷的盛况。到底谁动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蛋糕”,记者通过采访影评人、观众、资深业内人士尝试对这一现象做出独家解读。 观众为什么“不买账”? 不少观众还记得,今年著名导演王小帅对他的现实主义作品《闯入者》在市场上遇冷奋力呐喊。这部参加过威尼斯影展的作品在五一档上映时,排片靠求情,口碑靠情怀,最后结局仍然凄凉:影片总票房1004万,但电影光是宣发就花了1100万。 说到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多数观众给出的形容词是沉重、矫情、忸怩、不接地气等等,似乎对此类型电影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正在上映的由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被外媒称为“贾樟柯的野心之作”,该片以三段式的手法对准了迅速前行的中国,展现了人物在时代中的裂变、迁徙与别离。贾樟柯自述这部电影带有自己的“情感记忆”。然而评论界与观众对此产生了两极分化的意见,感动极了与差极了形成鲜明的对比。到底是影像化的时评还是时代的记录,是大师之作还是肤浅的投机,众说纷纭。 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部电影都无法得到所有人的掌声或者骂声,但让人担忧的是,中国的观众似乎对此类题材“不感冒”,甚至有些许“排斥心理”。不少80后和90后的观众一提到现实主义电影往往第一时间不会选择买票。多数人的原因在于觉得“闷”,娱乐性与观赏性给“差评”,“不少导演的现实主义电影看着心累,故弄玄虚,手法文艺,但感觉总是端着”,80后影迷小可说,“最重要是电影描述的世界让我无法信服,不管是《小时代》还是《山河故人》。” 橙天嘉禾影城深圳影城执行总经理庞杨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该类型电影“不走俏”的原因。“一方面,多数观众走进电影院里更偏向选择轻松娱乐的电影来消遣,而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有些过于沉重,不一定能满足观众的口味;另一方面,整体而言,包括现实主义电影和文艺电影的市场比较窄,数量也不多,很难形成一种气候。” 影评人王平认为,中国现实题材影片虽然有诚意,但也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而且有的天生自带缺陷。譬如近年来涌现出来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往往基于某种刻板印象,对社会的呈现是浮泛、浮夸、表面、肤浅的,“它们在描述世界的真实时往往缺乏一种精气神,甚至有些电影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其实与现实成为了两条平行线。如此一来,让观众感觉并不真实甚至虚假,观影的体验会大打折扣。” 与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景气形成参照的是近年来异军崛起的韩国电影。近两三年来,制作精良的韩国现实主义电影声势渐盛,特别是2011年《熔炉》之后,陆续诞生了《断箭》、《犯罪少年》、《不哭妈妈》等类型更加丰富多样的影片,而且也不拘泥于商业片和独立片。近来备受我国观众关注的《辩护人》、《素媛》、《恐怖直播》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反映家庭暴力的《道熙呀》入围了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展映,讲述职场困境的《十分钟》则成为2014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竞赛片,足以引发对这一现象的讨论。 韩国现实主义题材为何能得到观众以及国际A类电影节的青睐?影评人向阳花说,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首先制作精良,朴实但尖锐。“导演加入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表达,又与韩国的历史与现实接了地气,将电影影像和人们生活紧密结合,直抵人心、引发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