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7月2日讯】(蒋同撰文)编者按:蒋同《中国茶业发展模式剖析》一文,理论性很强,一些重要观点也很有见地。此文虽早已发表,但对我国直销企业经营茶业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本站略作修改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茶产业是原始而粗放的,企业缺乏战略规划,发展思路不清晰,导致中国茶市竞争的无序和短视。在当下的中国茶叶界,商业模式是趋同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商业模式,企业不顾自己的自身资源和能力,盲目追求标杆,模仿和抄袭盛行。看到炒普洱获利,于是大家都跟随炒作,但是随着炒作的真相逐渐被市场认清,市场趋于理性,普洱茶热开始降温,整个行业都受到了严重打击。看到竹叶青茶的包装好,于是市场上蜂拥出现一系列模仿竹叶青的包装。看到八马做连锁专卖获利,于是安溪的铁观音企业纷纷叫起“百店连锁”、“千店连锁”的口号。 中国茶叶巨大的市场容量,足以支撑和包容众多的商业模式。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是产业竞争的自然结果,也是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 本文旨在帮助中国茶产业的经营者们剖析商业模式的建设逻辑,并根据企业自身现状和能力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从而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中国茶叶发展首要解决文化现象向商业现象的转移 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茶叶、饮用茶的国家,一方面是,通过几千年的培育,中国人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饮茶习惯,市场容量巨大,消费习惯成熟;另一方面,虽然茶叶拥有庞大的消费基础,但在中国,茶叶是一个典型的“慢销”行业,品类太多,每个品类后面都蕴含着历史、产地、工艺等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每个品类里都会有成百上千家企业,这样就造成了市场参与者众多、绝大部分企业只能分取一小块蛋糕的局面。 且不说让消费者面对遍布中国的近7万家茶叶企业生产的产品,就算是家喻户晓的“八大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碧螺春等等),都是以产地和品类命名,成百上千家企业都可以共享品类名称,消费者无法分辨孰优孰劣。 这种文化现象支撑的茶叶发展的现状是:有名茶、无名牌,资源多、整合少,业内厂商低起点、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起码的规模经济,最终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经营环境恶劣,产业整体失效。在这样一个产业结构下,展开品牌建设、生产管理、渠道管理等致力于运营效率提升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当企业的商业模式、基础体制和资源配置结构失效的前提下,致力于运营效率的改进,往往是徒劳的,或者是事倍功半的。茶叶产业内有抱负的企业家,必然要思考结构效率的基本命题,并且通过自身的战略行动,致力于产业结构的改进,并在产业结构演变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