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7月12日讯】(记者 申杰)7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制正式出台。若政策落实到位,以“小蓝帽”为显著标识的保健食品产业将迎来巨变。那么,这次新规又会对热衷保健品的直销企业带来哪些冲击呢? 请关注“直事儿”(微信ID:cndsn-zxbdw)从北京带来的报道。 从草莽时代到OEM时代 保健品“贴牌套号” 现象为何如此风靡一时? 2000年以前,中国的保健品处于草莽阶段,进入门槛特别低,其中也没有多少科研成分,消费者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随着中国进入WTO以后,国外高科技含量的保健品介入,中国保健品告别草莽时代进入OEM时代,但消费者对保健品依然比较盲目,如今可以看到某家直销企业借用一个新的概念,然而再找一个能套用这种概念的产品,接着用大规模广告轰炸,便就可以实现销售,产品是不是自己生产的不知道,看起繁荣的保健品市场其实只是虚热,并不是消费者本身的需求。 “直事儿”(微信ID:cndsn-zxbdw)调查发现,针对保健品日益严重的贴牌现象,国家食药总局2013年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不得擅自添加其他商标或者商品名;同一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标签应当使用相同的商标;自2014年1月1日起,不得生产、经营和进口贴牌保健食品。对于保健品的“贴牌套号”现象,国家虽然出台了严格规定,但仍然泛滥成风,屡禁不止。广东省保健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咏曾表示,目前保健品行业批文被层层出租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企业直接申请批文然后租赁给多家山寨厂使用,每年收取8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转让费。 “直事儿”(微信ID:cndsn-zxbdw)在百度中以“贴牌保健品”为关键字搜索,发现许多类似“保健品代理贴牌加工”的广告出现在了百度搜索前几页,甚至有百度蓝V认证标志。“贴牌保健品”已成为产业链。有业内人士表示,研发一个新产品,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时间周期很长。相比之下,“贴牌”生产则在短期内就可轻松获利。保健品市场中靠“贴牌”赚钱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而目前保健食品处罚力度不大,也是“贴牌套号”现象盛行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