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升级迭代 法律亟待完善监管需齐头并进 于立娟表示,由于此类问题丛生,监管部门也在研究管理制度。但由于互联网高速发展,制度建设面临挑战。一是网上行为更加私密,发现案件比较难,往往要依靠消费者投诉举报;二是不少事件通过网络裂变,发生速度太快,监管跟不上;三是有些违法微商把信息传播和交易行为切割开。比如在微信上交流,但在其他渠道交易,导致违规行为碎片化,难以举证;四是工商等管理部门是区域化管理,而很多违规事件通过互联网跨区域实施,给监管提出更多挑战。 专家认为,骗术升级迭代,监管也要加快脚步。对披着电商外衣的传销者迎头痛击,是保障正当经营的社交电商合法权益的需要。完善立法才能为遏制传销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但在专门的行业监管制度规范尚未出台的情况下,监管部门的责任尤为重要。 “直事儿”(微信ID:cndsn-zxbdw)注意到,尽管一些传销组织通过各种包装撇清嫌疑,但依然难改其本质:层层分销,不依靠商品盈利,而通过发展多级下线收取手续费获利。社交电商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而来的新经济形态,其业务形态、经营模式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与传统传销相比,利用社交电商进行传销的成本更低、发展更快。一方面,社交电商的蓬勃发展不断吸引着新用户的加入,有的人渴望一夜暴富,难以抵挡所谓“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另一方面,传销披上社交电商的“外衣”,打着“特许经营”“连锁销售”等幌子,欺骗性更大、迷惑性更强,其模式也更容易被复制传播。 由于此类传销行为隐蔽性强,如果没有消费者举报,相关部门很难发现;举证难、认定难,一些传销者利用不同的社交软件交流、不同的交易平台转账,导致证据匿名化、碎片化、不易被收集;网络瞬息万变,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跟不上传销模式的变化,让违法者有了可乘之机;不少违规违法行为通过互联网跨省、跨区域实施,监管仍多是区域化管理,难以及时有效打击。不过好在这些问题都在逐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据于立娟介绍,今年,社交电商行业标准《社交电商经营规范》的起草已经启动。这部行业标准的制定,将对推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保护消费者和企业合法权益起到重大作用。 责任编辑:小宇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