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与改革之殇 在中药界,一家企业最大的壁垒应是产品的稀缺性和差异化,遗憾的是,同仁堂在这一方面并不占优势。 财熵查阅国家药品管理局官网发现,截至2022年1月7日,目前中药保护品种共有131种,其中一级保护级别仅有云南白药与片仔癀的产品,而同仁堂系也仅有一款“百合更年安颗粒”进入2级保护目录,且为同仁堂科技生产。保护级别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 仅有一款进入中药保护品种 就拿同仁堂主打的几大产品来说,无论是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还是牛黄清心丸等,在市场上均有不少竞争者。比如六味地黄丸品类,竞争对手就有宛西制药、九芝堂、太极集团(等多家知名药企;而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这两大核心品种,也有广誉远、南京同仁堂等企业与之分食市场。 在产品“护城河”不深的情况下,想要提高竞争壁垒,要么需要利用品牌价值赋能,要么就得在营销力度上下手。可事实上,同仁堂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差强人意。 从过期蜂蜜事件不难看出,同仁堂对自己这一金字招牌的掌控力实属不足。“同仁堂”品牌归属集团所有,下属上市公司需通过付费获授权使用。而同仁堂品牌旗下品种众多,涉足药材、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若单一品种出事,同仁堂系均免不了受到牵连,可谓是“一损俱损”。此外,市面上还有天津同仁堂和南京同仁堂,这二者与北京同仁堂并没有股权关系,许多消费者不明就里,极易造成客户外流,这也凸显出北京同仁堂在商标意识上的薄弱之处。 而在营销渠道方面,同仁堂似乎也一直在走“弯路”。成立之初,同仁堂的销售主要是依靠品牌、自然增长的被动式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导致产品出厂价混乱、窜货现象严重。2005年底,同仁堂启动了第一轮营销改革:取消首席经销商制度、实行现款现货销售等。 但此次营销改革造成的直接结果是:2006年同仁堂营收下滑7.55%,净利润大幅下滑48.07%。原因在于,现款现货的模式,打击了渠道商进货的积极性。这也是为何同仁堂会在2006年大大跑输行业,并将中药一哥之位拱手让给云南白药的原因。 此后,同仁堂一直在营销改革的路上摸索前进,但效果甚微。直至2020年,同仁堂再次给自己开了“新药方”:打造“4+2”(四个事业部加两个专项小组)经营模式、推进线上与线下双渠道销售等;甚至走上了“跨界营销”的道路:开设“中药味”咖啡馆——知嘛健康。 这一手“咖啡+枸杞”的朋克养生操作,曾让同仁堂走红一时,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消费者对“噱头大于产品口味、员工推销影响体验”等吐槽。可见同仁堂这一老字号,想要征服年轻人还是任重道远。而其销售渠道的改进成效,也有待时间进行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