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消费的价值重心正在转移 后工业时代,是指工业已经经过充分发展,商品相对丰富、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之后的时代。711的创始人铃木敏文在他的著作中反复提到──我们正在从一个商品稀缺的时代向商品过剩的时代演化,这时候唯有站在消费者立场上,紧紧抓住消费者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才能在商业上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后工业时代”面临的变化首先是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由于物质相对丰富,满足基本生活物质需要已经逐渐不再成为消费者考虑的主要问题,消费者的诉求由“物质满足”向“精神满足”转移。在“前工业时代”,消费者“有就买”,我们小时候买很多东西都要票而不光是钱;在“工业时代”,消费者会为“好”和“性价比高”而买;在“后工业时代”,供给不再是问题,消费者只会买“喜欢”、“认同”的东西。这就好像早年穷光蛋大叔找老婆,“是个母的就行”;有些条件之后要“贤良熟德”,“经济适用”;到现在的城市年轻人找老婆,不仅要“长相”,“人品”,还要“共同语言和志趣”。当然,在任何时代的价值诉求都不会是单一的,对于各种层次的诉求会同时存在,只不过价值附加值的重心发生了转移。无论投资也好,择业也好,大家都希望能够寻找高附加值的东西。 我们观察消费行业,越是非标准化的东西,今后“文化”的属性会越来越重,特别是服饰行业,未来会更趋近于文化创意行业。因为服饰已经从单纯的蔽体御寒,逐渐过渡到了“文化认同”和“自我表达”的层面。即便是可乐之类的基础、标准消费品,也非常重视对消费者的文化渗透,最终达到让消费者“喜爱”的目标。 后工业时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需求越来越难以量化、难以准确描述。消费者喜欢什么,消费者自己说不清楚,直到那一个产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就像iPhone一样,之前大家都说得清楚自己要一个什么样的手机──屏多大、内存多大、摄像头多少像素、多重……直到iPhone出现,消费者发现自己的需求被创造性颠覆了──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两种手机,一种是iPhone,一种是不是iPhone的其它手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是需要被“激发”的,消费者的“闷骚”需要借助一些他们描述不清楚的工具来“释放”,某种意义上在文化产品面前消费者会被动化。就像女孩子永远不知道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爱人,直到她爱的那个人出现在她面前。在这个时代做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需要像比女人还了解女人的“把妹达人”(PUA)一样,比消费者自己还更了解消费者。郎咸平说得好,一个伟大的品牌要“击中一代人的集体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