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是否“售假”不能仅凭马云“同是受害者”认定 整场争斗过后,作为事件导火索的“抽样调查”,几乎被遗忘在角落。那么,淘宝网是否涉嫌“售假或非正品”呢? 阿里对此曾给出了几轮“绕道”解说:什么是非正品货,非正品是否等于假货,抽查方式是否科学,抽查比例为何一碗水端不平等。但在“白皮书”被发布后,“救场”的马云说:“假货不由淘宝造成,但认了。已设300人专职打假。” 要知道,在去年11月的乌镇世界第互联网大会上,马云刚刚驳斥过“淘宝假货论”,称假货多的人基本在淘宝上没买过东西,“用25块钱就想买块儿劳力士手表,是你自己太贪了”! 但淘宝甩不脱假货阴影,可谓十年如一日。这其中,既有市场环境现实,也有商业模式弊病,还有自己的一点儿“小九九”。 首先是市场环境因素。马云说的没错,“淘宝也是受害者”。从2005年起,淘宝网即建立起“先行赔付”、“7天无理由退换货”、“假一赔三”、“如实描述”等系列消费者保障计划,也从交易环节遏制假货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 “那些年,国内市场曾掀起‘狂热山寨品’的妖风。就仿佛,购买正品是傻子,草根更应支持‘仿品国货’。”一淘宝网双皇冠卖家王某称,当大批“山寨货”登陆淘宝等电商平台,必导致一些品牌商、消费者举报数量激增,由此,催化淘宝开启了“清网行动”的打假模式。 此后10年,淘宝每年都公布“清网行动”对涉假、涉灰利益链、涉信用诈骗打击的信息数据。如在去年年底,阿里巴巴集团首席风险官邵晓锋披露:去年前11个月,阿里上市前已将9000万件侵犯知识产权的黑名单商品下架,在消费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投入超10亿元。 同期,淘宝还出台了“三振出局”打假措施:被同一淘宝网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用户,就同一权利投诉成立达3次及以上的,会被查封账户。 “政策够严苛、手腕够冷血”,但淘宝为何管不住假货? 省内某一资深电商人王斌的分析是,相比天猫网要求复杂的公司资质认证,淘宝网的C类店主要面向个人创业,因而必须将开店门槛放低。正因如此,小到“9.9包邮”特价蜂蜜、大到深圳华强北的翻新手机,都可随时打一枪换个地方,违法成本很低。 淘宝网的“商业模式”,是阿里与工商总局在此轮交锋中讨论的关键。 简单地说,不同于京东、苏宁等自营电商赚商品差价,阿里旗下天猫、淘宝只做平台商,赚的是“房租”、推广服务费、广告费。而京东、苏宁等自营类电商,也都存在平台业务,只是占比相对较低。 的确,此次工商总局“非正品”商品调查的结果,是京东、1号店等自营电商所经营的“非正品”商品,均来源于非自营商家。 “非自营商家当然不好管。”就如“80后淘宝小二”在质疑工商总局信中所表达的矫情,“目前,淘宝网上的商品总数超过10亿件,有近千万的卖家……” 就在淘宝陷入“对杠”风波后,一篇颇有替亚马逊“出头”的文章就提到,亚马逊打不过阿里、京东、唯品会,不是因为它的物流和服务不好,而是不卖假货。不少国内消费者有虚荣心理,买高仿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恰好,电商企业极需一些低价的假货,起到聚拢人气的广告效果。 淘宝是否纵容了平台契合消费市场虚荣心,不得而知。但对阿里而言,淘宝绝对具有战略地位,一是流量入口,二是敲打品牌商“站队”的一根大棒。 “很多品牌商不是不愿进驻天猫吗,可以啊,淘宝上如果出现了非正品货、搞乱了你的商品价格体系,阿里也可以漠视。”王斌举例,2013年,其曾代表公司,向淘宝举报“非正品”货流入网上出现乱价,却被淘宝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