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3月30日讯】(中财网)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与小米达成合作的A股上市公司达到9家之多,其中深圳公司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自主研发芯片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小米通往高端品牌的必经之路。 小米总部位于北京朝阳区,这里是小米手机以及一系列智能硬件技术的研发中心。 每年雷军都要从这里出发,带着团队夜以继日开发智能解决方案,与各地方的供应商商谈,将这些想法落实成一件件小米产品。 从一开始的智能手机到如今的各种智能硬件,小米靠着顶尖的元器件供应商和紧贴成本的定价体系笼络大批“米粉”。支撑起小米手机品牌的是旗下完善的供应链团队。 此外,雷军对于供应商也十分重视,为了维持与供应商的关系,从2014年开始每年召开供应商大会。供应商与品牌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筑起小米手机的每个生产环节。 从产品定价、谈供应商到确定供应量,每一环都彰显着雷军营销的艺术,而对于供应链的管理,业内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供应商认为小米量大压价,竞争对手批判小米供应链靠的是营销的技巧。小米的供应链到底有什么优势?又有哪些隐患? 供应链扩张 3月25日,小米科技携全球几百位主要合作伙伴,召开了第二届供应商大会。相对于小米2014年出货量6500万左右的亮眼成绩而言,这场并未事先预热的“联欢会”似乎有些低调。 当晚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在微博中总结称,“1.小米手机是小米和供应商一起做的产品,成绩是大家共同的成绩,谢谢大家。2. 高度重视品质管控,一定要让小米成为质量最好的手机。3. 小米今年发货目标是8000万台到一亿台,希望大家确保完成生产任务,让用户更容易买到手机。” 雷军还爆料了会后第二天的行程:先陪几十个供应商爬山,再与各位老板召开单独会议讨论合作策略、供货和品质管控。 从2011年30万台、2012年719万台、2013年1870万台到去年6500万台的销量,小米的快速崛起与它身后日益庞大的供应商队伍密不可分。 作为一家互联网创新企业,有着“电商基因”的小米,生态链相对简短,只涉及研发组、供应商、代工工厂、核心企业和顾客几个环节。在供应链模式上,小米采用饥饿营销、缩短供应链的方式,依靠专业的代工厂为其代工,减少中间代理商和流转环节,直接对接生产商与用户。 易观智库分析师朱大林认为,“与传统厂商相比,小米的这种互联网模式带有极强的掠夺性。生产上,它不能达到供求平衡的水平,但这也正是它的销售策略,饥饿营销的手段。不过随着小米手机的销量增加,成本曲线会逐渐向下倾斜,产品生命周期越长,累积利润也越多。” 事实上,小米内部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供需生产流程:雷军、林斌、黎万强和周光平每周都会开一个小型生产会,根据当周销售额、预约购买数等确定三个月之后的订单量,而这个生产计划马上就会交由50人的管理团队去进行跟进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负责:黎万强负责小米网电商和仓库,周光平负责供应链管理,林斌负责采购核心元器件,雷军则负责统一协调。 如果说苹果凭借自身IOS系统圈起一个完整的生态链,那么小米则是依靠饥饿营销的互联网思维,以资金为纽带,在取得规模效应后绑定大批硬件供应商,进而形成成本优势狙击其它竞争对手。 在小米相关负责人看来,“小米供应链在全国是最强的那档。我们基本上都选择在各领域当中最优秀的供应商”。尽管雷军也一直强调与供应商之间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双方是“真金白银结成的雨水之情”。但随着品牌影响力扩大后买方实力的不断增强,小米与上游供应商们的博弈势必变得复杂。例如在芯片合伙人的选择上,小米先后与高通、英伟达合作,在红米系列芯片上反而与高通的“死对头”联发科结盟,而后又搭上大唐电信旗下的联芯科技并与其协议合作研发芯片,引起了联发科方面的不满。 从小米供应链的布局上来看,分散供应商,向内地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与小米结盟的国内供应商有上百家之多,其中上市的公司达到了12家,为小米提供不同的芯片、结构件等手机零配件。 目前小米的整体供应链中心以台湾和中国大陆为主,其中小米台湾系供应商主要有负责组装的代工厂富士康和英业达,手机芯片制造商联发科,提供面板的友达,开发驱动IC方案的联咏、相机镜头厂大立光等。 小米的大陆合作伙伴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深圳零配件制造商加入到小米的供应链中,如玻璃加工商蓝思科技和伯恩光学,触控面板厂商欧菲光,电感供应商顺络电子,以及提供锂电池与移动电源的欣旺达与卓翼科技等。据业内人士透露,仅小米手机每月就为深圳供应链贡献数亿美金的业务量,深圳现在可以说是全国甚至全球手机行业的供应链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