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过度营销拉高了观众期待,产品经理后劲不足 在互联网圈里,情怀是个被用烂了的词,基本上所有的产品经理都会扯上情怀。显然徐峥也没能免俗,但情怀是把双刃剑,用力过猛则适得其反。徐峥想制造引爆点,但因为内容元素太累赘,节奏失衡,反而使整部影片往现象级靠拢,这对影片的生态塑造是无益的。前面说了,《港囧》的情怀满满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泰囧》的成功也让大家满怀期待。但是往往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宣传拉高了期望值,但是看完后也就那样,值得思考回归沉淀下来的东西不多。 影片中穿插的朱砂痣和蚊子血的诠释,似乎正是用来中和过于无厘头和拼接式的闹剧,但是落到现实的点并不那么丰满,倒是理想化的情节居多。情怀处的接地现实不够动情,而喧闹的囧途的演绎又不够自然、没有到让人捧腹大笑的程度,这与影片宣传的新特点笑中有泪,泪中带笑多少有些差池。 而受争议颇多的还有演员。主角们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并没有将角色真正演活,并不是说他们演的不好,只是没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整场观看下来,只是觉得,那是赵薇,那是包贝尔,而没有认为,那是菠菜,那是蔡拉拉,观众对角色的感觉并没有跳出明星本身的气质。 用户是需要迎合的,但用户又是挑剔的,一味迎合又会招来嫌弃和抱怨。所以,恰到好处才最好。不过,在国产片中,港囧是合格的,但称不上优秀。观众更想看的是《泰囧》之外的内容,《港囧》也是想极力突破这一点,但是再好的导演也不能强迫他部部神剧,在囧系列上,徐峥的营销手段突增,但是内容生产水平还是大大低于观众期待。或者说,囧片没变,变的是用户的需求、新鲜感和市场的形势。 总的来说,以营销和票房来看,徐峥这个产品经理是成功的,目前来看,《港囧》票房不会差,甚至有望超过《泰囧》。但从影片口碑和观众争议来看,这里面又有颇多遗憾。互联网思维拉高了影片期值,在产品本身上却让观众大为失望,能沉淀下来,留给人思考的东西并不多。徐峥的囧系列肯定不会就此完结,往后的影片能否再掀起这么大的波澜不一定,因为毕竟在整个营销效果和生态塑造上,已经留有缺憾。所以,互联网思维的真正意义在于营销和产品本质要匹配,徐峥这个电影产品经理还不够成熟,仍需深造。▲ (原标题:从《港囧》看徐峥:互联网思维下导演的自我修养) 责编:米朵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销报道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