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超市业务营利遥遥无期 现阶段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盈利和扩张是完全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想要在非技术领域将盈利作为第一目标,往往注定了企业的高度和格局不会太大。以天猫超市为例,2015年天猫超市销售规模也在百亿左右亏损10亿左右,亏损的同时,天猫超市凭借廉价的优质商品和极广的覆盖率为天猫淘宝带来了可观的曝光和口碑,也为自身在平台之争中提供了差异化的流量入口。 换言之,食品快消等品类建起的天猫超市帝国实际上是服务于整个阿里电商体系的,这些高频次品类即是引流工具又是提升平台活跃度和不二法宝,这也是天猫超市在阿里生态里的价值所在,而随后发力的京东超市也是基于这个逻辑开始的运营,效果依然显著。随着天猫京东超市业务的发展壮大,平台方在与品牌方谈判过程中自然可以通过平台影响力和包销取得议价资本,进而通过倒逼供应链实现盈利。 但是在一号店这边,快销食品等品类却扮演着更加复杂的角色,这些品类是一号店的创店之本,为一号店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为一号店的后续走势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是商品运营问题,快销食品等低毛利商品(平均只有10%左右的毛利)既要用来引流又肩负着盈利的重任,本身逻辑相悖;二是全品类平台发展困难重重,一号店想通过这些高频商品将自身拓展为全品类平台并不容易,苏宁国美不断在做的“去电器化”全平台战略就是前车之鉴;三是高频次商品带来的高运输成本,这些成本随着订单量的大幅提升也将水涨船高。 在此环境下,一号店想要盈利自然难上加难,一号店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个不断以封闭式输血让其“虚胖”的外接电源,也不是一个天天在耳边念叨“盈利”的煤老板,而是一个愿意理性放血,并且能够将一号店的工具属性继续放大的生态型企业。目前电商行业整体也出现了增速放缓等现象,一号店之变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说明了问题: 1、在烧钱不止的今天,消费品的价格趋于透明,普通的双边市场模型已经不适宜中国零售市场。电商平台想实现盈利需要的倒逼供应链,即扩大规模实现整合。但中国市场的购买力短时间内趋于平稳,电商平台想继续扩大规模唯有死磕存量市场,这意味着各自为战的中小型综合平台都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2、垂直电商依然有发展空间,但一号店这种在低毛利商品上谋求盈利同时向全品类扩张的策略其实已经被判了死刑,垂直电商想要继续起飞就要做好融入大生态的觉悟,不要自欺欺人的高估自己在垂直领域的影响力。 3、电商行业的内斗陷入了一种传统企业式的怪圈,单一且乏味。而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价格已经成为了非首选要素,电商行业的再度破局更加需要技术类解决方案而不是市场层面的左右手互搏。▲ (原标题:一号店或再次易主 成也垂直败也垂直) 责编:小美 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