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9月16日讯】(DSC视界 陈建)2005年,两大规范直销行业发展的条例出台,直销人奔走相告,喜大普奔,这是中国直销行业里的丰碑。十年过去了,在政府越来越重视法治,提出将2015年当作依法治国的元年之时,直销两大条例的修缮不能再如以往小修小补式的谨小慎微,而应顺应直销发展的规律,站在直销企业、经销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权益保护角度,科学、公正地加以审视。 回顾2015年上半年直销行业发展态势,一方面,商事改革效果凸显,仅8个月商务部发牌16张,直销准入门槛相对降低,直销企业数量增长迅猛,直销行业发展绿灯大开。另一方面,直销行业凭借独特的模式和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发展得风风火火,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加之《直销管理条例》与《禁止传销条例》在监管直销行业发展中确有不妥之处,直销修法已不仅是行业呼声,也成为政府依法规范、监管直销行业发展的必需,在此背景之下,直销修法或许已然近在咫尺。 直销产品的畅想 国内直销产品范围是由《直销管理条例》和《直销产品范围公告》(以下简称《公告》)联合限定的,具体的产品范围不作赘述,但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公告》特别地在“保健食品”后面加了“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并在《公告》后文中加上“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直销产品应符合国家认证、许可或强制性标准”的补充,对直销产品的质量作了硬性的规定。第二,《公告》同时说明“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根据直销业发展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适时调整直销产品的范围”,为五大类规定的产品之外留了条“后门”。如今第一条的限制逐渐被打破,而第二条却是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对五大类的产品限制和对产品认证的要求都属必要,但随着直销行业的快速发展,原先的硬性规定已不再符合直销发展的新局面。一方面,随着直销企业的增多,五大类产品的限制导致直销企业之间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局面,这对社会创新并无益处。另一方面,产品的严格认证带给企业巨大的时间和财力成本。比如直销保健食品必须获得“蓝帽子”认证,申请“蓝帽子”认证周期一般在2年左右时间,花费财力成本更是高昂,这会导致直销企业为躲避高额的成本而另寻它径,导致损害各方的利益。 这两项对直销企业较为严厉的规定,分别在“两会”政协委员提出“农产品入直销”和《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两件事中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两会”中马虎成委员提出:“尽早让农产品进入直销范围,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直销行业,快速发展,真正做到强农固本。”如果这一提案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并通过,对直销行业来说确实是较大的福音。因为农产品的进入意味着五大类限制的突破,意味着更多的直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优势研发其优势产品,满足更多样化市场的需求。但突破五大类产品的限制,并不是要摧毁限定直销产品的制度,而是拓展其内涵,给予企业更多的产品种类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也是许多业内专家针对直销产品经常探讨的话题。 另一方面,今年5月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会议,保健食品由注册审批制向备案、审批并行方向发展,这对于大多数直销企业来说,一方面照顾到了新产品的市场时效性,另一方面会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成本。 从这方面考虑,对于直销产品,扩大产品的种类(或是明令禁止哪类产品不能进入直销)和对产品的认证的看重程度也许是趋势。前者是越来越多企业加入直销,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背景下的需求,而后者则是直销生活化发展趋势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