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2月14日讯】(北京商报)从包袱到生意,这一转变用来形容北京的养老产业再贴切不过了。随着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愈发清晰,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成为了现阶段的社会热词。人们渐渐发现,满足本市居民日益突出而集中的养老需求,确实成为了实现首都战略定位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必选项。而且,对于政府、企业、社会资本来说,不再单纯是为了做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后,养老正逐步焕发出无限的新商机。 政策风向之变 “早年间,我一直从事的是与养老完全无关的行业,在涉足这一领域之前,可谓一个完全的 外行人 。怀揣着在美国留学以及多年在外企工作的经验,2007年来到北京市国资公司社会事业部后,我就一直谋划寻找北京市场上的投资机遇。”北京市国资公司旗下养老企业诚和敬投资公司总经理梁仰 回忆起自己最初接触养老的机缘来仍感慨不已。 梁仰 说,在他的印象中,2009年起,社会开始广泛探讨我国即将迎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虽然那时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养老产业仅仅处于起步初期,但市国资公司已经提前进行调查研究,筹划产业布局。因此,我也结合研究判断,建议公司从养老切入,形成新的战略投资方向”。 不谋而合的是,根据今年初北京市披露的“十三五”北京老龄事业规划,到2020年,适应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求,北京要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模式。“2·26”讲话为北京养老政策带来的变化跃然纸上。梁仰 表示,就在短短的几年间,北京养老圈的企业感受最深的就是政府对于养老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养老正快速从一项事业向一个产业去转变。 作为北京养老行业中的“老兵”,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也认为,对于北京来说,养老这个刚萌生不久、横跨第一到第三所有三个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一直缺乏清晰的界定,多年来,在北京独立纯粹做养老服务的企业非常少。 在李红兵眼中,此前,所谓的老龄产业,甚至都只是别的产业“顺带”衍生的产物,比如制衣企业顺便制作老年人的衣服、餐饮行业顺便发展老年餐服务等。直到2013年10月,北京在本地版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才逐渐对养老产业有了初步的构思。 随着“2·26”讲话进一步确定了北京的战略定位,尤其是敲定了“和谐宜居”这一发展方向后,北京养老服务要社会化、产业化的改革思路也逐步明晰了起来。“政府开始初步探索,希望从土地、价格等基本要素上为这个产业解套。”李红兵表示。 李红兵举例称,从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中也不难看出,价格改革、土地供给调整、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等相关工作也都在为推动养老市场成形发力,尤其是政府开始努力划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边界,开始将因为历史原因政府越位、过度承担的部分收回来,让位给市场等,都是观念变化的具体表现。 从企业的角度,梁仰 秉持着与李红兵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过去单纯追求床位数建设目标的北京养老行业很难和产业挂钩,并没有充分地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而当中央和北京真正提出公办养老机构只能承担“托底”职能、明确了政府在市场中的定位时,北京乃至全国的养老产业才真正迈过了一个分水岭,使得养老的福利供给和满足市场化需求的供给边界更加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开始了解自己的养老需求不可能再指着政府包办解决,开始去了解、去寻找社会资本提供的养老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