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术6 违法“越界”做起微整形 近年来,微整形受到不少时尚、爱美女性的青睐,正是看准这一商机,不少美容院都玩儿起“跨界”经营,开展医学美容项目。 “现在打个瘦脸针、玻尿酸,开个眼角根本不算什么,我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做了,有些在美容院就可以做。”张小姐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一年前,张小姐在美容院推荐下注射了一个疗程的美白针。“打完针不会特别明显的白,是很自然的那种,但只管三个月,过了三个月还得打。” 采访中,记者发现,美容院开展微整形业务已成为业内人尽皆知的秘密,但他们都不会大张旗鼓地打出做微整形的广告,而是当面向会员推荐,或是建一个微信群,把开展的微整形项目发布在群里。市民孟女士告诉记者,她一直做美容的那家店,现在也开展了微整形业务,经常会在微信群里发“韩国整形大师”“国际整形大师”携带最新的仪器和技术来访店里的广告,由于韩国整容技术很有名气,不少客人都来捧场,为了改善自己面部肌肤松弛、下垂的问题,她也尝试了在面部“埋线”的项目。 美容院能否提供微整形服务?在2007年出台的《美容美发场所卫生规范》中明确规定,美容场所,是指根据宾客的脸型、皮肤特点和要求,运用手法技术、器械设备并借助化妆、美容护肤等产品,为其提供非创伤性和非侵入性的皮肤清洁、护理、保养、修饰等服务的场所。但无论是面部注射、文眉还是做双眼皮等这些项目都属于医学美容的范畴,而记者根据被采访对象提供的线索走访的这些美容院中,发现仅有《卫生营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为美发、美容,却不见《医疗机构营业许可证》。 “只要动用了医疗器械、医疗药品,对人群进行了侵入性的治疗,比如针灸、注射玻尿酸、激光治疗、提升术,皮肤磨削,文唇、文眉等刺破表皮到达真皮层的都属于医疗美容的范畴,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卫生监督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本市美容市场概况 陈赛今年30岁,生完孩子后感觉自己形象瞬间“坍塌”。“你看,黑眼圈、眼袋越来越重了,皮肤越来越糟糕,更让人头疼的是,水桶腰瘦不下去了。”陈赛歇完产假,第一件事就是花了6800元到美容院办了一张美容卡,从脸到身体,来个全套护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像陈赛这样的爱美女性越来越多。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美容行业是继房地产、汽车、旅游、电子通讯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据统计,2014年中国美容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了8500亿元,主要包括整形美容、塑身减肥、美甲、美发、美容化妆等多个细分市场。 具体到本市,据记者了解,目前本市生活美容院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大型会所、品牌自营店、品牌加盟店以及家庭作坊式小型店面。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刺激下,美容院开设的项目愈加丰富。记者走进白堤路一家全国性美容连锁店,在店内的宣传牌上,记者看到该店的美容项目不少于30种,除了补水保湿、祛痘控油、美白祛斑、抗敏修复、紧肤祛皱等是常规项目外,还有很多特色项目,如身体SPA、经络养生、卵巢保养、淋巴排毒、丰胸美体等等。 在价位上,各美容院“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春节前,时代奥城某美容院推出了优惠大酬宾,在美容师递过来的价目表上,记者看到几乎所有项目年卡的价格都是在四位数或四位数以上。记者注意到,前来美容院做护理的人群中,既有刚刚成年的小姑娘,也有不乏已经退休在家、有了隔辈人的大娘。 原因探究 美容业监管 难在哪儿? 准入门槛低 美容行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只要符合工商部门要求,任何人都可以拿到营业执照,而从业人员只要取得健康证明即可从业,对专业资质没有任何要求。 多头监管 记者了解到,美容行业的监管部门很多,卫生、质监、劳动等部门都可以管,可以去监督,因此,易形成各管一段等多头监管局面,导致无法有效规范管理市场。 手法隐蔽 记者从相关执法部门了解到,在对美容院的监督检查过程中,被查处最多的就是卫生条件不合格以及所使用的美容产品存在过期、或者属于“三无”产品等现象。最难查、最难取证的就是美容院存在的越界开展医疗美容的操作行为,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美容院都不会大张旗鼓地做医疗美容,而是将客人带到比较隐秘的场所,因此突击检查的效率很低。 专家建议 在规范经营行为 基础上促进竞争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杨珍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美容行业具有经营分散、服务种类多、不易标准化等特点,监管成本十分高。要想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减少消费纠纷等问题,根本上讲还要通过行业内企业间的高度竞争来解决,监管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在规范经营行为的基础上促进竞争。 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监管的范围,对于经营场所卫生条件、从业人员健康资质等监管成本较低的事项,以及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创伤性美容业务资质等事项,可以通过加强巡查监管力度,核实经营主体资格,检查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行为等方式提高监管水平,而对于霸王条款、虚假宣传、预付式消费等问题则无须主动进行行政监管,这些问题认定难度大、监管成本高,主要通过加强消费提醒,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法规宣传等方式,提高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和法律意识。 其次要提高监管的透明度,避免任意执法和运动式执法,打击不公平竞争,为经营者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为行业的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律师说法 美容业“猫腻” 涉多种法律问题 天津诺信律师事务所律师任伟说,不管是美容院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挖消费陷阱诱骗消费者办卡,还是打擦边球开展微整形业务等情况,综合来看,可能涉及三个层面的法律问题。首先,这几种行为都可能构成了民事侵权,消费者主张保护自己权利的方式,可以选择违约责任或者是侵权责任这种诉讼的形式来解决。其次,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个角度来讲,这些行为都是属于非法经营的范围,但究竟是《经济法》还是《刑法》规范的行为,这要以实际行为造成的后果来界定。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的行为,消费者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以及基本赔偿。如果带有欺骗性的行为让消费者充值、办卡,这是典型的非法经营,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其进行行政处罚。至于说没有相关资质擅自采用擦边球的方式进行整形手术,严重的话可能会涉及非法经营罪、非法行医罪、故意伤害罪等。 任伟说,要规避这些法律风险,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合同中的陷阱,要提高警惕,在签订合同时,有必要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资质证明、产品说明以及检疫证书。针对目前美容行业的乱象,有关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同时在立法层面对有些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明确和细化,最大限度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原标题:小心!有些美容院挖了美丽“陷阱”) 责任编辑:尘风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