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撇开复杂的上游资金关系不谈,也有业内人士认为,131便利店资金周转的问题或也与其自身的经营不善相关,且彼时整体的融资大环境困难。“其实在北京市场,能够实现自身造血能力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并不多见。” 资料显示,131便利店创立于2016年8月,其创始人陈登旺拥有25年以上的供应链行业从业经验,且131便利店目前也并未出现大规模关店现象。无独有偶,全时便利店也于此时被爆出拖欠供应商款项。全时方面回应:“可能个别供应商偶尔会出现延迟付款,但全时整体供应商的款项都在正常给付。” 10月初,全时便利店的兄弟品牌“全时生活”又被爆出关停门店。早前,《中国企业家》杂志走访发现,全时便利店与全时生活的母公司——复华商业的确曾因资金链紧张,大规模裁撤子公司,并出现欠薪事件。但据复华商业内部人士透露,全时生活仅在北京有5家门店,且与全时便利店完全剥离,在复华集团的体系中,全时便利店也一直是独立运营,目前来看受到影响不大。 在一位全时内部工作人员看来,“对于便利店行业,人们的神经似乎太紧绷了”。然而从这两天的融资消息来看,紧张的局面似乎正在缓解。 弯腰捡钢镚儿的“好生意” 10月15日,诸多媒体爆出便利蜂获得腾讯与高瓴资本的融资,但截至发稿前,便利蜂相关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杂志:“对于传言不予置评”。不过如果这笔融资真的成立,则代表腾讯也布局了便利店赛道。 从近期便利店市场的发展来看,虽因为整体的金融大环境导致了几起风波,但阿里、苏宁、京东等巨头都已在该行业有所布局。10月14日,苏宁小店曾发布公告,宣布获得3亿元的增资。数据显示,苏宁小店已在全国53座城市开设近1400家门店。与此同时,早前饱受诟病的京东便利店,在疯狂翻牌后也宣布要开设直营门店。 实际上,便利店一直都是弯腰捡钢镚儿的生意,但在中国大陆市场,便利店的发展确并不顺利,哪怕是日系便利店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也可称得上是“受挫”。2004年,7-11正式进入北京,但截至2018年5月,北京市场仅有门店244家。罗森1996年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门店,至今仍未实现全面盈利。 中国市场的复杂性成为阻碍日系便利店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对于本土品牌,在睿意德CEO王玉珂看来,最大瓶颈在于能否形成强有力的供应链及物流体系。 更多分析师也认为,便利店玩家想要实现规模化,首先要解决供应链即物流的管理效率,其次就是要提高商品、服务与周边客群的匹配程度。而在规模化之前,首先要先把一个区域扎得最深,然后再去开发周边的市场。而对于不同区域、甚至不同消费场景,便利店也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基于这样的背景,更多品牌希望借助数字化解决这些问题。便利蜂更是从成立之初,就希望能通过技术打破传统便利店的顶层模式,从一开始就掌握消费者信息,而在数据积累到一定时期后,通过算法推算店铺位置、消费者的喜好以及进货数量。而相较于传统品牌门店,便利蜂在提升效率、满足个性化的同时,也可以更快速的实现规模化。 早前,一位接近便利蜂的人士曾告诉《中国企业家》,“如果说传统便利店是网易,那么便利蜂就是今日头条”。 近年来,便利店行业的主要趋势也的确在于直营化与数字化改造。好邻居总经理陶冶也曾告诉记者,很多玩家都在一方面提高门店的商品和服务体验,另一方面利用技术来简化门店的运营效率、提高销售额度。但目前来看,整个行业想要实现技术爆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至少积累原始数据还需要时间。 当然,巨头的进入会使企业信息化的能力快速提升,而对于便利蜂来说,如果真的接受了腾讯与高瓴的投资,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当然也有助推作用。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表示:“该消息若成立,这预示着便利蜂未来三年内上市的计划更加明确。” (原标题:两个月的紧张气氛之后 便利店的春天又来了?) 责编:木子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