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有人说,因为中国人贪生怕死,才那么容易被忽悠。 这只是眼前事实,美国才是世界保健品消费第一大国。中国保健品仅有10%粘性用户和20%渗透率,美国却有60%粘性用户和50%渗透率。 在美国,保健品叫膳食补充剂,根据成分及功能,划分为草本类、运动类、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看着比中国说不清道不明的神药靠谱多了,但事实上呢…… 保健品的祖师是现代化学奠基人、两获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 1970年,这位科学巨人出版了一本书《维生素C与感冒》,声称根据亲身经验,维生素C能抵抗感冒病毒,建议每人每天摄入1克。 欧美人对于感冒的恐惧不逊于癌症。去年初,美国遭遇流感侵袭,一周4000余人丧命。 所以,虽然鲍林的说法被科学实验证明无效,不断被医学界质疑,但有巨大声望加持,1970年全美有5000万人学习他,每天早餐在橙汁中加入维生素C。 后来,他又宣称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对癌症有效,还可以延年益寿。 因为“鲍林效应”,维生素系列被捧上至尊高位,成为全球保健品主流,形成数百亿美元的大产业。 1994年,93岁的鲍林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但他辩称,要不是维生素C,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发病了。 他似乎忘记了什么是幸运者偏差:不能因为一个抽烟人活到百岁,就可以说抽烟使人长寿。 只有达到一定数量的“双盲”实验才有参考价值,但在鲍林的推动下,保健品归入食品类,无需进行临床实验。 BBC后来报道,根据一项从1986到2004年的18年跟踪研究,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除了营养不良者,正常人如果服用过量维生素,很可能增加早逝的风险。 不过,这样的警告是不会出现在保健品宣传中的,企业还是会不遗余力推介维生素和各种概念保健品的神奇功效。 根据Euromonitor统计,2017年,中国现代型保健品销售额达到1400亿元,占行业总规模65%,剩下的35%才是传统滋补类产品。 主要为这些“科学”保健品买单的不是老年人,而是新潮的年轻人。在综艺节目中,吴昕每天吃下不止10种保健品:鱼油、蔓越莓、葡萄籽、胶原蛋白……结果造成肝损伤。 年轻人崛起,使得电商取代药店,成为仅次于直销的第二大保健品销售渠道,占比提升到28%,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 像奶粉一样,中国年轻消费者更青睐国际保健品牌。去年天猫双十一,Swisse是进口品牌销售的第一名。 中国企业也从中看到机遇,开启国际买买买模式:Swisse已被合生元拿下,汤臣倍健获得Nature's Bounty和Met-RX的中国市场永久经营权、西王食品并购Keer、哈药收购GNC优先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