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3月18日讯】(信息时报) 第二十二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临近,黄埔区庙头社区的陆敬和婆婆正忙着赶制波罗鸡。据悉,由于制作过程繁琐,波罗鸡制作这门手艺已濒临失传,89岁的陆婆婆坚持这门手艺已有76年,是年纪最大、手艺最精湛的手工艺人。 36道工序成就一只波罗鸡 波罗鸡是波罗诞的特色工艺品,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一到波罗诞,波罗庙附近摊位上,颇有“波罗一鸡鸣天下”的气势。 陆婆婆说,波罗鸡的鸡芯模要用3~5公斤的泥土制成,然后再一针一线缝上鸡脚、黏上真鸡毛,还要一笔一笔上色,“做一只波罗鸡足足需要36道工序。”而且,每层还要刷胶、晾干。婆婆的女儿说,波罗鸡的制作非常费时费力,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干。陆婆婆至今仍守着这门手艺,多的时候一年要做上千只。 逛庙会,记得尝尝波罗粽 作为波罗诞的传统食品,波罗粽味道香浓而不油腻,在珠三角地区小有名气。 距离波罗诞还有几天,庙头村很多人家已忙着包粽子、煮粽子。张姐说,她们六七户人家聚在一起,买了100多斤绿豆和糯米,一天要包上过千只粽子,打算波罗诞时送给亲朋好友。她告诉记者,与端午粽不同,波罗粽是用芭蕉叶包的,不是竹叶,波罗粽包得实,煮熟后可切片吃。 南海神庙代表了广州在海丝早期的地位 昨日,黄埔区委宣传部、黄埔区文广新局、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在广州航海学院举办“黄埔与海上丝绸之路传承”学术座谈会,汇聚了历史、文化、地理、文博、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从海洋史、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管理等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诠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 座谈会上,广州大学历史学主任、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冷东指出,黄埔南海神庙代表了广州在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影响,到了广州十三行繁盛时期,则把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顶峰,促进了中外的经贸繁荣、加强了世界的文化交流、谱写了和平友好的篇章、奠定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 (原标题:买波罗鸡 吃波罗粽 讨吉祥瑞) 责任编辑:小青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