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5月31日讯】(搜狐美食)今天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一称“端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五月对应《周易》中的鼎卦,鼎立就为端正。鼎是烹饪之器,也是祭祀的礼器,它以木燃火,烹饪物是为祭祀与示正。端午节食粽作为全国风俗,最早见于西晋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忝”。鹜是鸭,角是牛角,黍是黄米。角是端正的象征,黍以角形,就成了棕子。至唐宋,粽子已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九子粽源产于盛唐,清代诗人吴曼云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关于五月端午节,还有其它一些风俗。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又,《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在我们湘南地区沿古俗,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经过艾叶水洗礼,可以驱走疟疾,安全渡过夏日多蚊的季节。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粽香饭】 食材:花生红豆粽、大米; 步骤: 1、花生红豆粽去掉粽叶,切成小块; 2、大米适量淘洗几道,加适量清水,放入切成小块的粽子,与大米混合均匀,放入电饭煲,米饭蒸熟即可。 我对三大传统节日的食品都不太感兴趣(正月十五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家里人也是一样,所 以每次过节,只买一点点尝尝,应应景。家里多余的粽子怎么消化?蒸饭、煮粥是个不错的选择,切片油煎也不错。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年端午节当天都要买新鲜艾叶,挂在进门的玄关处,有驱邪之意;过不了多久,新鲜的艾叶逐渐风干后,干了的艾叶烧水洗澡最好。 没有哪一个节日,像端午节这样,包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端午节,充满了艾蒿、菖莆、粽子的香味。前清时期的一个端午习俗: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1764年)卷三附录中记述:“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 (原标题:【粽香饭】粽香悠悠米饭香) 责编:小美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