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因 新药研发困难,利润多元化成转型动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诸多药企纷纷跨界的重要原因是制药行业利润不容乐观。第三方医药服务体系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认为,国内药企在利润较大的原研药面前乏力,新药研发难度较大、药品利润空间缩小、行业监管日益严格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就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这种转战的背后,可能更多是出于利润的考虑,基于国家对药品价格的控制等,使得药企利润回落,进入饮料行业也是出于产业布局的考虑,实现多元化发展。 史立臣认为,快消品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即便在细分领域,动辄数亿、几十亿元的市场规模也难免让人垂涎三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深入,在“大健康”领域,包括保健品等在内的细分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这么大的蛋糕,任何企业都想抓住这个机会。”相较于药品漫长的上市路,饮料推陈出新要容易很多,从时间成本、人力物力成本等方面来看,转做饮料市场是相对划算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制药企业投重金进军饮料市场。人福医药推出清慕三花凉茶,前期即投资3亿元,天士力在云南普洱建设的工业示范基地总投资45亿元。 另一方面,国内庞大的保健品市场吸引力十足。就保健食品而言,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徐华锋介绍,2015年保健食品行业产值达到4500亿元规模,“当然,这是个不完全数据,其中仅包括经国家批准,获得保健食品标志的产品种类,且经可以统计到的渠道得出的数据,与我们常说的‘保健品’概念还有区别。”以骨健康市场为例,庶正康讯行业监测中心的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骨健康品市场规模约为100亿,销售额年增速从2010年的12%增加到2015年的25%,预计未来10年,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数据还显示,功能饮料市场在2010年到2014年的5年时间里,行业平均销售增长率达到32.2%,预计到2019年行业达到692.24亿人民币。 时 机 保健食品审批“双轨制”降低药企成本 政策层面,保健品的利好消息也不断。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将营养和保健食品纳入规划,要形成10家产值在100亿以上的企业。2013年,国务院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业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其中的五大支撑产业就涵盖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器材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8万亿元。 更关键的是,作为以往一直较难取得“蓝帽子”认证的保健食品行业,2016年审批“双轨制”的施行,进一步降低了药企进军保健品的成本。 2016年3月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台《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将保健食品产品上市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单一注册制调整为注册与备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保健食品注册管理,以及使用原料已经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保健食品、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实行备案管理。其中,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其营养物质应当是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物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其他保健食品备案管理。《办法》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 虽然目前仅有《办法》规定的“使用原料已经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保健食品、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实行备案管理。”备案制的落地尚需要原料目录的保障,“双轨制”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备案流程也尚未出台,但精简审批后,降低企业审批成本已是必然结果。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如海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注册审批制度精简了审批文件,缩短了审批时间,大大降低了公司成本,也为公司未来新产品的上市,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