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7月23日讯】(界面新闻)伴随着国人健康意识的提升、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人们的医学目的正在发生渐渐发生改变——从过去更加关注对疾病的治疗,转变为如何做健康维护。 这种观念的转变为中医药行业、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在促进疾病预防、健康养生等方面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7月5日,由人民健康、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2019健康责任论坛暨2018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此次活动发布了《2018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首次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并在研究中融入年轻群体的康养现象。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介绍,《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已经连续发布四年,该报告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优势转化为量化指标,是提升公众健康意识的有益实践。 2018年中医健康指数63.1,青少年群体脾胃问题值得关注 《2018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从中医角度的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等领域入手,对我国国民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状况、家庭结构等方面调研,分析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结合日常生活情境给出实用性建议。 从中医健康角度来看,目前全民中医健康状态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医健康指数分为健康状态、中间状态、疾病状态三种。报告显示,2018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63.1,这表示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中间状态”居民比例突出,需防患未然。
中医理论认为,影响全民健康的领域包括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和家庭环境。报告指出,情志方面,焦虑程度越高,疾病状态比例越高;饮食方面,吃宵夜者居民比规律饮食居民疾病状态比例高近三成;起居方面,规律起居的居民疾病状态比例低,而昼夜颠倒和熬夜都对身体健康伤害大,因此科学合理的作息很重要;运动方面,天天运动,运动30分钟以上,身体更健康;而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健康的基础。
若上述领域未得到很好地维护,就容易出现健康问题。报告数据显示,脾胃、肾、肝和肺功能失调比例较高。在虚证中,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和血虚证比例较突出;在实证中,热证、湿证、痰证比例较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