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缺位:“珍珠”被当作“泥沙” 胶原蛋白行业眼下已经到了补课的时刻。中国保 健协会保 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吕菁菁告诉笔者,“目前市面上热销的胶原蛋白类产品到底是什么?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产品安全吗?有没有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产品有没有保 健功能?有什么保 健功能?如何去科学地评价这些功能?”在吕菁菁看来,诸如此类问题,在匆匆将产品引入中国的同时,业内的企业有必要向中国消费者讲清楚。 同样,政府的有关行业规范和标准也应该尽快同步,否则在舆论的“海啸”中,“珍珠”也会被当做“泥沙”冲走。 然而,让笔者吃惊的是,有关胶原蛋白行业的法规标准一直在争论中止步不前,就连胶原蛋白产品的名称,目前也存在很多的争议。“从科学上来说,书面上的胶原蛋白并非市面上的胶原蛋白。”这是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研究中心主任林峰博士的观点。因为在胶原蛋白的生产过程中,都存在水解或者酶解的过程,最终很多胶原蛋白产品已经以胶原蛋白多肽的形式存在。而多肽的分子量大小,决定了是否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胶原蛋白多肽的平均分子量千差万别,从几千到数万不等,行业内却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对此,笔者了解到,根据“国标委综合[2007]114号”文的批准,由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8年完成起草的《水解胶原蛋白》推荐性国家标准曾一度公开征求意见,但直至目前依旧被业内认为“操作性不够好”,最终夭折未能落地。 还有,现在国内在售的胶原蛋白产品原料有陆生动物来源和水生动物来源两大类,前者从猪骨、猪皮、牛骨、鸡皮提取,后者从三文鱼皮、鳕鱼骨、草鱼鱼鳞、海参提取。但截至目前,仅有鳕鱼骨等部分胶原蛋白原料粉有了国家标准,即《海洋鱼低聚肽粉国家标准(GB/T 22729-2008)》。▲ (原标题:南方都市报《还原胶原蛋白真相》:中国市场潜力) 责任编辑:王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