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10月9日讯】(创事记)2015年国庆,互联网上最热的新闻除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以外,就是青岛的38元天价虾了。 2015年10月4日,网友发微博称,在青岛市乐陵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消费者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果结账时变成是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500余元。在报警后,警察与物价局互相推诿,最终游客不得不支付2000元的菜金后离开。 这件事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各种段子层出不穷。青岛市历史上的宰客黑历史也被翻了出来,而青岛市官方面对互联网舆论压力,先后做了数次处罚决定。 最终商家退还非法所得,罚款9万,青岛市市北区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停职检查,对该区物价、旅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青岛市旅游局、工商局、物价局、公安局还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告》并且公布了举报电话,规定了投诉首问负责。 这件事情本身其实并不离奇,这种旅游宰客事件从80年代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背后也有潜规则和产业链。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似乎有了变化。隐隐的革命浪潮就隐藏在这起见怪不怪的事件之中。 一、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宰客利益格局 从80年代至今,旅游点宰客事件层出不穷,这类事件不仅仅青岛有,三亚有,而是全国各地所有的旅游点都有。类似于抢劫的黑店即使在当地媒体曝光后依然能长期经营。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背后利益格局所决定的。 从游客角度,出来是玩的,穷家富路,几千块还是会带的,遇到黑店,游客无非是掏钱、报警、斗殴三条路。哪一条都会破坏掉出游的心情,而掏钱破财不伤人,算是成本比较低的。 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不知道黑店店主有多大能量的前提下,大多数游客会选择破财消灾,顶多投诉传统媒体。 而且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游客很难保留什么证据,发出什么声音,即使投诉到媒体,媒体是否反映是媒体的权利。 因为游客是游客,不能长期留在当地处理这个事情,所以游客基本没有什么抗衡手段,所以从80年代至今,游客一直被宰。 也正是看到这一点,只要黑店店主搞定了警察、工商、物价等部门或者能够干扰其执法,能够聚集起一定的暴力手段压制游客的反抗,开黑店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游客集中的旅游点,房租也会水涨船高,不开黑店的反而拿不起房租被逆向淘汰,这个与中关村涨房租导致黑导购盛行是一个道理。 而当地监管部门与黑店店主的关系,远比同游客更亲密,甚至一些人还有干股或者孝敬,这些人即使要秉公执法,还面临着黑店法律定位模糊的问题,是强迫交易?是抢劫?是普通纠纷?是斗殴? 警察有太多的理由把事情推给物价局或者工商局,而工商局物价局并没有暴力强制措施。处罚的威慑力太低。 所以,从80年代至今的旅游点宰客问题,是现实利益格局的结果,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不是这样的社会)是必然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