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陷入“传销”漩涡 哈药直销未能长远 道道舆情监控室了解到,2006年哈药加入到申牌企业行列当中,并投资3亿元资金筹备直销,2008年11月其正式获得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牌照,2009年12月1日,直销业务开始试运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开始直销业务的哈药集团却意外地陷入了令人尴尬的“被传销”现实。 深陷舆论漩涡的哈药集团接二连三被曝出直销违规的黑幕,据相关媒体报道,哈药的违规销售在珠三角地区十分猖獗,并且其直销形式已经变味,甚至出现威胁消费者高价买贱药的现象。后有媒体披露哈药集团的传销经营方式包括:①通过找“医托”的方式逼迫老人家买药;②现场诊断开药方逼迫买药;③通过入会发展上下线逼迫直销员;④对产品“改头换面”,提高售价;⑤直销员软硬兼施,对消费者寸步不离,卖不到药誓不罢休。 如此,哈药陷入了“传销”的漩涡,经营状况低迷,直到2012年初,哈药宣布直销版块业务全面终止,成为了国企转型直销失败的典型案例。 二、夸大、虚假宣传 1、产品的夸大、虚假宣传 道道舆情监控室早先在对直销产品满意度调查时,其数据显示认为直销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和宣传符合的概率占40%,而不符合的则占60%,这说明了直销员在介绍产品时夸大直销产品功效情况相当严重。而许多消费者表示,对直销产品不满意最重要的原因,除了价格太高之外,还有就是产品功效没有预期的好,感觉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不想再次购买。相关律师表示,直销企业或者经销商夸大产品效果、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属虚假宣传,按照相关法律可追究企业或个人的责任。 典型案例:大连珍奥牌照得、失一念之间 2006年7月,大连珍奥集团正式获得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也是内资企业第一家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然而就在同年8月份,商务部称珍奥通过媒体进行不实宣传,误导了社会公众,并责令其整改,并规定在整改期间不得开展直销业务。 商务部在对外声明中表示:在珍奥整改期间,商务部又接到多次举报,反映珍奥集团申报材料存在严重不实问题。经查,其中一些举报内容属实。例如,珍奥集团申报材料称,该公司目前开发多系列产品中,“包括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穆拉德博士合作研发的药品、健康食品、化妆品和生发产品”,申报材料还称,珍奥集团已形成“珍奥诺贝尔奖高科技品牌优势”。但穆拉德博士致函商务部的声明表示:“珍奥集团公司通过各种途径虚假且高调宣称其公司的某项产品应用了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完全不符合事实”。 最后经调查证实,珍奥集团所称的诺贝尔奖高科技品牌并不存在,其产品也并未获得诺贝尔奖技术支持。珍奥集团在最初申报材料中有虚假内容。因此,根据《直销管理条例》第40条、第43条的有关规定,商务部决定吊销珍奥集团的直销经营许可证。 2、炒牌照、炒团队,大肆宣传、炒作 很多企业在申牌阶段就大量挖人、挖团队,以挖到市场上已经存在多年的一些优秀团队为炫耀的资本,大量炒作、大肆宣传。道道舆情早先在做相关调查时,问到消费者对直销的感觉时,很多人就表示:“产品还可以,但看到直销人神采飞扬的拉人,高调宣称自己企业多好多好时,还是很反感的。“ 三、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于过去直销产品的范围一直限定在五大类,再加上企业出于科技、投入等方面的考虑,使得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企业都是要么保健品,要么就是化妆品,拳头产品缺乏。
(2012年—2013年直销的产品种类分布) 从2012年跟2013年商务部发出的直销行业报告来看,直销企业获批的直销产品基本上都扎堆于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另外其他三类产品企业涉及到的较少。个别企业即使是在直销的五类产品上都涉及,但也没有一款企业的主导、拳头产品。 四、缺乏长远战略规划 这一点在早期直销刚刚被国家允许,企业开始集中申牌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2005年9月1日,《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正式出台,并依次于11月1日和12月1日开始生效。至此,直销走向只能单层次,奖金不能超过30%拨出率的尴尬局面。2006年3月2日,雅芳(中国)被国家商务部正式授予国内首张直销经营许可证,允许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直销试点的经验,全面开展直销业务。 这让很多企业看到了直销的希望,所以很多企业开始着手申牌,这一年申牌企业的数量达到了历年之最29家,所以相隔一年后,政府也集中颁发的牌照数量达到17家,这是在2013年以前发牌数量最多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