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收购后的第二个年度,2016年,标的资产实际实现的净利润为3211.2万元,较承诺金额相差7648.89万元,完成率仅为29.57%。实际实现业绩和承诺业绩相差非常大,最终吉艾科技和安埔胜利原股东方协议退货。 交易对方拿8亿元购回安埔胜利100%股权并做出2016年度的业绩补偿,其中1.86亿元用于支付2016年度业绩承诺未按照原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达标而应支付的补偿款,剩下的6.14亿元用于向甲方收购安埔胜利100%股权。也就是原本估值8亿元的标的公司,在业绩不达标后,就折价作价6.14亿元卖出。 其实诸如溢价收购折价转让的案例还有不少,2016年6月,停牌4个月的*ST宇顺公告了一份重大资产出售预案。此次出售的标的公司就是一家宇顺电子溢价购入但是业绩承诺不达标的标的资产。2013年,宇顺电子以14.5亿元溢价超3倍收购雅视科技,但是此次的出售价格则是2.35亿元,相比收购价折价了约12亿元。 北京一位私募人士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溢价买一直以来都是上市公司收购资产的惯例,因为上市公司收购资产多是为了增加盈利,而有高盈利预期的资产往往作价增值率就会高。最终业绩不达标,折价卖则也符合逻辑,早点甩掉包袱,避免持续对公司业绩的拖累也算是亡羊补牢。但是其中必须要追究责任的就是中介机构和做出决定的董事和高管,至少有收购不严谨的责任”。 (原标题:21家上市公司业绩承诺放鸽子) 责编:小美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