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8月14日讯】(搜狐美食)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历代移民颇多。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朝廷户部原杰奉旨安置湖北荆州、襄樊一带灾民顺汉江上游到城固李氏村(今原公村)落户,李氏村从此人员增多,村庄扩大,李氏村的人们为纪念原杰这位恩官,便将李氏村改称原公村。随着村民生活需求和生产贸易发展自然形成集镇,加之湑水河道近在镇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众多丰富的地域物产,南来北往的客商不断,促使原公的农业、商贸、手工业、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饮食文化也得到相应发展和创新;在饮食生意的攀比竞争下,原公的两位姓尚、姓赵的厨师创造发明了“原公酸汤杂烩”这道地方名菜,又称“全家福”、“大团圆”,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它历史悠久、久传不衰、久吃不厌、颇享盛名。 原公杂烩制作是以猪肉、鸡肉等材料变换为吃肉不见肉的厨艺技巧为主,以独特的腥味汤水为辅,再以精细复杂的配料为上,又以花色品种的组合为中,最后以开席时的操作工序为风格,堪称原公最精辟的饮食文化之创举。杂烩在食用时荤而不腻,清香淡雅,古朴厚重,色艳味鲜带给人咸中有酸,酸中有腥、腥中有香、香中有辣、五味俱全的独特口感。尤其是杂烩血腥味的汤水味道任何物质调料是无法代替的。原公杂烩在民间已将其作为宴席首菜,当地举办婚嫁、满月、祝寿、等宴请宾客及年节宴会必不可少,是原公城固乃至汉中盆地,人人爱吃,人人知晓的地方名菜,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原公杂烩的面子(漂在汤碗上面的食材)很讲究。它是由上等鸡脯肉做成的各色丸子。选用了天然食材的本色,比如荠菜汁、油菜花、蚕豆叶等给“肉泡泡”上色,这样做出的鸡脯丸子,绿是翠绿、红是粉红,黄是嫩黄,色彩分明。待丸子和底垫准备好,就可以装碗入笼蒸了,最少需蒸三个小时以上,这样蒸的原公杂烩才入味。装碗要先把各色丸子铺在蒸碗的底部,然后才放鱿鱼、海参、滑肉、木耳、粉丝(粉墩)、黄花、山药、油豆腐等。这样,上桌后你第一眼才会看到漂起的丸子。 城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当地的美食提供了优质的天然食材。城固原公土席杂烩是城固人魂牵梦绕的味道,儿时的记忆在一碗热腾腾的杂烩中得以悠长回味。在城固县城,有一家远近闻名的酒店湑水人家,专卖原公土席杂烩宴。在2013年9月,延续传承了2000多年的饮食文化“原公杂烩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入选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据当地厨师介绍,“原公杂烩”发源于原公镇,原公镇,自古民风淳朴、尚学重教,出了不少做官为宦之人。据说,这些人把京城、省城的厨师带回家乡做菜,使京城菜和省城菜传回原公。同时也会把原公厨师带出去投师学艺,在见识了南北菜的做法后,聪明的原公厨师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一个小菜系——原公土席。原公杂烩就是原公土席的头菜。原公杂烩由面子、底垫和汤三部分组成。 原公杂烩的好吃,除了食材的精美与考究外,还少不了一口上好的清汤。原公杂烩的汤,讲究清汤清水,不见一丝浑浊。我们知道猪骨头、鸡骨头熬汤,油大沫多很浑浊,原公厨师用动物血去浊 法让它变清。经过原公厨师调制过的汤变得清澈透亮,品之酸酸爽爽,解腻消渴,余味悠长。原公杂烩上桌前还要做一些装碗美饰,将已蒸好的原公杂烩从蒸笼里取出,厨师用敏捷利落的身手迅速翻扣在早已备好的大汤碗里,然后撒上葱花蒜苗和菱形蛋皮,清汤一浇,一窝热气腾腾,清香四溢,五彩斑斓的原公杂烩就上桌了。无论这形、色、汤、味,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小伙伴们,陕西城固原公杂烩,你吃过吗? (原标题:陕西城固原公杂烩,你吃过吗? )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